top of page
Search

「慾望」源頭 始於一群愛演戲的青年—慾望劇團

Updated: Jan 6, 2019



「慾望劇團」

仁愛,基隆(Jen-Ai, Keelung)

成立於2004年的基隆市在地表演劇團,創立至今已是第14個年頭。

劇團成員為一群想做戲、想為家鄉戲劇生態帶來改變而聚在一起的基隆在地人,一開始是由基隆市各所高中的戲劇社社員所創。因為文化局青少年戲劇聯展而結緣,由於不樂見「畢業等於解散」,因而創立慾望劇團。


他們的基隆關鍵字 #戲劇

 

演戲是為了什麼?是為了贏得觀眾的掌聲,抑或為了詮釋個人演技?對於慾望劇團來說,演戲其實很簡單。「相信戲劇為社會帶來的感動,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」,慾望劇團團長黃品文語氣堅定的說,並爽朗的笑了幾聲。



團長品文

慾望劇團成立於2004年的基隆市在地表演劇團,創立至今已是第14個年頭。劇團成員為一群想做戲、想為家鄉戲劇生態帶來改變而聚在一起的基隆在地人,一開始是由基隆市各所高中的戲劇社社員所創。因為文化局青少年戲劇聯展而結緣,由於不樂見「畢業等於解散」,因而創立慾望劇團。現任團長黃品文正是這群熱血高中生的學妹,二〇〇六年加入劇團後,擔任其中的特約演員,並在二〇一一年接任社長一職。團名「慾望」,象徵著團員對於演戲的渴求,有時候卻會被誤會而鬧出笑話。黃品文笑著說:「我們在做兒童劇或是兒童活動時,爸爸媽媽其實有一點疑慮,他們想說慾望劇團會不會做的其實是成人劇,其實不是啦!」。



慾望劇團演出作品一隅


作為基隆在地的長青樹劇團,慾望劇團實非一路順遂走來。創團至今,慾望劇團經歷兩次較大規模的組織異動,即二〇〇六年的團員離團潮、與幾年後的劇團解散危機。一方面基隆所能提供的戲劇市場基數較小,劇團難以透過售票演出維持營運。其次,團員們離開基隆前往外地讀書、工作的需求,進一步將劇團推向倒團危機。儘管當時仍在就讀大學的現任團長黃品文,毅然決然的在大學畢業後接下劇團經營的重責大任,劇團的經營仍是波波折折、並非因此而一路一帆風順。


當時,除了團長外只剩下另外一位團員,並同時支撐著另一個兒童劇團。兩個人支撐兩個劇團的龐大壓力,讓他們不得不重新評估是否應帶著劇團繼續走下去。


「我們決定休息一下,離開舒適圈、看看外面的世界。」


慾望劇團因此暫時營運了一段時期。暫時放下慾望劇團,他們一起到遠赴澳洲打工度假。離開舒適圈闖蕩,一邊思索慾望劇團是去或留。最終,同行的團員並沒有和黃品文一起回到基隆,就這麼孤身一人、重新撐起慾望劇團的招牌打拚。


有一段時間,慾望劇團是一人劇團的狀態,後續慢慢有新的夥伴加入,才發展成現有規模。慾望劇團目前擁有兩位專職人員:團長、行政。團員們則多數為長期固定合作的演員、與幕後製作。每當劇團有排定欲執行的案子時,便似呼喚遊子返家一般的招集大家回來。



《雨信委託行》的出現 喚起劇團在地意識


為了演戲而成立的劇團,對他們而言,每一次的表演機會都格外珍貴。早期劇團積極參與所有能參加的活動,但在尋找自身定位方面因此陷入困境。

一邊摸索、一邊調適,從小在基隆長大、接觸戲劇的慾望劇團團員們,才慢慢發覺基隆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。對於基隆的深厚情感進一步使得挖掘在地故事漸漸成為劇團使命。在團長黃品文的領導,她慢慢將劇團發展帶向在地議題。


兒童劇排練過程側拍

為了說好基隆的故事,為了讓各個年齡層的基隆人、觀眾能聽懂故事內容,劇團因而以「兒童」、「青少年」戲劇教育為關懷核心。讓兒童接觸戲劇、了解戲劇;讓青少年像年輕時的慾望劇團團員一樣,能夠從無到有的發展一齣完整的戲劇、明白作戲的不容易與成就感,這是慾望劇團講故事的方式,期許透過在地題材的運用,讓更多人看到基隆底蘊、回憶未曾經歷的基隆繁景;讓更多基隆囝仔得以接觸戲劇、並從中獲得學生時代時慾望劇團團員們所經歷的戲劇感動。


舉例而言,針對「兒童」,劇團會舉辦兒童戲劇營。透過引導小朋友們展現情緒,讓兒童體驗演戲的感覺;針對「青少年」,劇團輔助文化局,參與每年的基隆青少年戲劇節,幫助高中生從無到有生出一部作品。




堪稱為劇團代表作之一,2016年度推出的《雨信委託行》給予劇團很多不一樣的啟發。《雨信委託行》的出現僅僅來自一個簡單的契機。黃品文表示:劇團內部提升課程曾以基隆為主題試寫劇本。一想到基隆,五花八門的聯想會馬上出現,然而她說:「我聽過一句話:如果你是基隆人就一定什麼是委託行。當時我卻不懂。我就在想:為什麼我從小到大在這裡長大、卻不瞭解大家認為基隆人一定知道的事情呢?」


原來,在戒嚴時期,台灣關稅物品的價格十分昂貴,當時的船員會偷偷夾帶國外商品回來,寄賣於委託行內賺取價差。基隆在當時身為台灣第一大港,貿易頻繁,使得委託行興起於一時。黃品文將這段記憶寫出,放置在《雨信委託行》的劇本內,就像發現新大陸一般,深深著迷於基隆這麼一段充滿魅力的歷史,同時也感慨這份記憶只存在上一代人腦海中的,無法好好傳遞給下一代。她認為,為了將這份神奇的故事傳遞給觀眾,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基隆人,好好呈現《雨信委託行》的演出是慾望劇團的使命。


這促成了當年五月最一開始的十分鐘短劇創作、七月時片長四十分鐘的試演,與十二月於小劇場公開售票演出的九十分鐘版本的《雨信委託行》。也因為觀眾對故事的反應極佳,隔年2017年十一月加碼推出於演藝廳演出的、劇長兩個半小時時間的大型公演。並再2018年再度加演兩場正式演出。


《雨信委託行》從最一開始的創作發想到正是公演大約耗費一年半的時間,是團員們經歷多次田調、試演、再三修編的心血結晶。劇中使用大量閩南語,並參雜山東口音與山東淄博方言,將時光濃縮在台灣解嚴前後,呈現基隆委託行榮衰,還有抗戰老兵急切企盼聯繫中國山東老家的心。觀影之後,田野調查時曾經相當排斥合作的委託行老闆輕描淡寫的說著:「我是覺得還不錯啦,可以去國家戲劇院演了啦!」。嘴上這般說著,老闆眼眶卻不斷泛紅。另一邊,慾望劇團團員們早已感動得泣不成聲。


演出之後,一則來自觀眾的反饋令團長黃品文感到印象深刻:「看了這齣戲以後,我覺得身為基隆人很驕傲。」。這是他們未曾料想到的戲劇力量,也讓劇團更加堅信透過戲劇得以改變大眾對於自身、家鄉、和土地的熱愛。《雨信委託行》的誕生,使劇團在地的定位逐漸明朗,是慾望劇團基隆在地故事的起步。黃品文說:倘若慾望劇團能做出更多像《雨信委託行》一樣令人動容的作品,成為一個演出在地故事的劇團,她會感到十分榮幸。



觀眾與劇團互相感動


訪問過程中,團長黃品文略帶哽咽的與我們分享:「我一直以為做戲是單方面地把感動帶給觀眾。沒有想到觀眾的反饋帶來的感動其實比我想的高出更多。這是很可貴且超乎期待的連結,也是我認為慾望劇團應該繼續堅持下去的理念。」。



兒童劇排練過程側拍

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慾望劇團專注於經營兒童、青少年戲劇的原因。慾望劇團希望透過戲劇,在年輕一代的基隆人心中留下一些劇場帶來的感動,讓孩子們能從中更認識家鄉的在地故事,並且有機會接觸戲劇表演。不論是在「兒童戲劇營」中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;「青少年戲劇節」後持續與劇團互動的年輕學子;抑或是《雨信委託行》演出時,台下觀眾激動的眼淚。慾望劇團相信,透過戲劇照應彼此、傳播感動,能逐漸拼湊起長久以來被大眾所遺忘的基隆故事。基隆是慾望劇團的根,也是滋養劇團成長的大地。未來,慾望劇團希望能擴大演出規模,並且繼續創作更多基隆題材的戲劇作品。


文/李佑萱

圖/張珊瑀



他們的.jpg

為什麼想要回到基隆?

他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在關心基隆?

想把基隆打造成怎麼樣的地方?

這些用不同方式關心基隆的青年們

有的是基隆人 有的不是

有的住在基隆 有的不住

但是他們都正在用屬於他們的#基隆關鍵字

​努力耕耘著

bottom of page